EC-MUG培养基使用说明书
公司提供的颗粒培养基品种全面,*、实验方法、培养基使用说明,均可我们,或咨询在线客服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,详情请咨询我们客服专员!
EC-MUG培养基使用说明书
英文名称:EC-MUG Medium
产品规格:250g
产品用途: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的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
产品介绍:
用途: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的大肠埃希氏菌的测定。
成分(g/L)
胰蛋白胨 20.0g
乳糖 5.0g
三号胆盐 1.5g
磷酸氢二钾 4.0g
磷酸二氢钾 1.5g
氯化钠 5.0g
MUG 0.05g
PH值 6.8±0.2
用 法
称取本品37.0克,加热搅拌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,115℃高压灭菌20分钟备用。
【配方成分】
含量:
蛋白胨 18.8g
酵母膏粉 5.0g
氯化钠 10.0g
蔗糖 20.0g
抑菌剂 1.5g
琼脂 13.0g
混合色素 3.0g
终pH 9.0±0.2
【使用方法】
1、取瓶内弧菌显色培养基干粉71.3克,用1000ml蒸馏水或纯水溶解,可按比例扩增或缩小。搅拌加热煮沸至*溶解,不需高压灭菌,冷至约50℃,倾注灭菌平皿。
2、以无菌操作取检样25 g(mL),加入3%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225 mL,用旋转刀片式均质器以8 000 r/min均质1 min,或拍击式均质器拍击2 min,或用Pulsifier脉冲式样品处理器均质30秒,制备成1:10的均匀稀释液。如无均质器,则将样品放入无菌乳钵中磨碎,然后放在500 mL的灭菌容器内,加225 mL3%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,并充分振荡。
3、增菌:将上述1:10稀释液于36 ±1 ℃培养8~18h。
4、分离:在增菌液中用接种环取一环,于弧菌显色平板上划线分离,于36 ±1 ℃培养18~24 h。5、通过验证试验进一步确认假定性副溶血性弧菌和其他弧菌,如氧化酶、革兰氏染色、生化鉴定等。进一步的试验。
【储存条件及保质期】
即用型平板: 2~8℃,避光保存,贮存期三个月。
脱水干粉培养基:旋紧瓶盖,2~8℃密封干燥保存,贮存期二年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 称量时注意粉尘,佩戴口罩操作以避免引起呼吸道系统不适。
2. 干粉培养基使用后立即旋紧瓶盖,避免吸潮结块。
3. 自制平板时需注意培养基的厚度,厚度过薄容易造成琼脂水分保持性下降,开裂;因此,一般需要15-20mL(Φ90mm)体积培养基,平板培养基厚度至少为2mm。
4. 即用型成品平板应该尽量保持在2-8℃下保存且与存放容器冷凝管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冻损坏。产品多次在低温与常温之间变更会引起琼脂的泌水,属于正常现象。使用前应平衡至室温且尽量在无菌干燥箱中预干燥。
卡前列甲酯进口/国产UPP1/Uridine Phosphorylase 1 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1抗体含量:HPLC含量测定
卡铂进口/国产ACPT 酸性磷酸酶抗体含量:含量测定
氯氮平进口/国产BRD8 甲状腺激素受体共激活蛋白抗体含量:检查
林旦进口/国产PAP1/Acid Phosphatase 酸性磷酸酶抗体含量:检查鉴别
联苯苄唑进口/国产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/AKP2 骨碱性磷酸酶抗体含量:含量测定
联苯苄醇进口/国产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抗体含量:检查
萘普生钠进口/国产Oncostatin M 癌基因蛋白抑瘤素M抗体含量:含量测定
EC-MUG培养基使用说明书鹤虱进口/国产eIF4E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抗体含量:121131-200401
■蟾酥进口/国产phospho-eIF4E(Ser209) 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抗体含量:121132-
松叶进口/国产eIF3A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A抗体含量:121133-200702
人参芦头进口/国产eIF3F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F抗体含量:121134-200001
广藿香进口/国产phospho-eIF4G(ser1108) 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G抗体含量:121135-200503
山麦冬进口/国产eIF4G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G抗体含量:121136-200302
山药进口/国产phospho-EIF4G1(Ser1238) 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G抗体含量:121137-200402
特点:
(1)MS培养基 它是1962年由Murashige和Skoog为培养烟草细胞而设计的。特点是无机盐和离子浓度较高,为较稳定的平衡溶液。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较合适,可满足植物的营养和需要。它的硝酸盐含量较其他培养基为高,广泛地用于植物的器官、花药、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,效果良好。有些培养基是由它演变而来的。
(2)B5培养基 是1968年由Gamborg等为培养大豆根细胞而设计的。其主要特点是含有较低的铵,这可能对不少培养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。从实践得知有些植物在B5培养基上生长更适宜,如双子叶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。
(3)White培养基 是1943年由White为培养番茄根尖而设计的。1963年又作了改良,称作White改良培养基,提高了MgSO4的浓度和增加了鹏素。其特点是无机盐数量较低,适于生根培养。
(4)N6培养基 是1974年朱至清等为水稻等禾谷类作物花药培养而设计的。其特点是成分较简单,KNO3和(NH4)2SO4含量高。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于小麦、水稻及其他植物的花药培养和其他组织培养。
(5)KM-80培养基 它是1974年为原生质体培养而设计的。其特点是有机成分较复杂,它包括了所有的单糖和维生素,广泛用于原生质融合的培养。